故事要从 1935 年讲起,彼时,国民政府山东省汽车管理局在济南成立了济南车机厂,主要职能是承担汽车修理工作 ,在那个汽车还属稀罕物的年代,为保障道路运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不断转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火迅速蔓延至山东。占领山东的日本人将济南车机厂改名为 “北支那第三野战自动车修理厂”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家工厂彻底沦为了侵略者服务战争的工具,在日军的操控下,为其军事行动提供车辆维修支持。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原被日军霸占的工厂重归国民政府手中,成为了国民政府总监部第十汽车修理厂 ,后又被军方征用,改称总勤务部第 10 汽车修理厂 ,但不管名字如何变化,它修理汽车的本职工作始终未变。
直到 1948 年 9 月,济南解放,济南迎来了新生,也为工厂带来了新的曙光。人民将原胶东解放区的新河镇、博山县和潍县汽车修理厂,以及淮海大战后的两个 “战利品”—— 总勤务部第 10 汽车修理厂部分和徐州轮胎翻新厂部分,一同迁往济南,并与总勤务部第 10 汽车修理厂合并,改称人民华东汽车制配总厂。
在这其中,有一个人不得已提,他就是王子开,后来担任济南汽车制造厂厂长和总工程师,当时他的身份是人民胶东军区后勤部胶东兵站处修理厂制造排副排长,怀揣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和对新中国建设的满腔热忱,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为日后中国重型卡车的诞生埋下了一颗珍贵的种子。
时间来到 1958 年,新中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行各业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汽车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当时,南京汽车制配厂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 末期获得了一机部的支持,率先制造出汽车,这让济南汽车制配厂的工人们既羡慕又不甘示弱。毕竟,在解放战争期间,两厂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承担着修理缴获汽车的重任 ,彼此相互熟悉,渊源颇深。如今看到南京厂在汽车制造领域先行一步,济南厂的工人们怎会甘心落后?
(时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王子开的照片) (时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王子开的照片)
工人们纷纷找到时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王子开,表达了自己的强烈诉求:“南京那么小的厂都能搞汽车,全国有好多工厂,本来都不是造汽车的工厂,现在都在搞汽车,我们厂还搞不出来?” 面对工人们的满腔热情和坚定决心,王子开深知大家对发展汽车制造的渴望,也被这份激情所感染。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刘德惠厂长汇报了工人们的想法,刘厂长同样认可了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
得到领导的批准后,王子开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汽车制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第一步面临的是车型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大家一致决定将目标锁定为吉普车。之所以选择吉普车,是因为它不仅能满足和平时期的建设需求,在军事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用途,具有军地两用的优势,符合当时国家的战略需求。
确定车型后,他们以苏联嘎斯69为蓝本,开始了紧张而又艰苦的仿制工作。尽管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设备简陋,但工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打造每一个零部件;没有详细的图纸,他们就仔细研究样车,一点点摸索,凭借着经验和对汽车的理解,将一个个零件拼凑起来。
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一辆仿制的吉普车就诞生了。当这辆崭新的吉普车缓缓驶出工厂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辆车的诞生,不仅是济南汽车制配厂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工厂正式迈出了汽车制造的第一步,从此更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 ,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程。
但好景不长,上级部门依据整体规划,要求济南汽车制造厂为南京汽车厂生产底盘配件,给 “跃进” 车配套。这一决定让济南厂的职工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辛辛苦苦制造出的配件,却要装在别人的车上,而自己却不能拥有完整的汽车产品。
这种为他人 “做嫁衣” 的感觉让大家感到十分憋屈,于是,工人们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们做的件都给南京装车,我们也要自己装车。” 这种强烈的愿望和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促使工厂在为南京配套的同时,也开始尝试自己组装汽车。他们利用自己生产的底盘配件,结合南京厂提供的发动机,成功组装出了属于自己的载货汽车,并将其命名为 “黄河”。
1958 年下半年,济南汽车制造厂下放至山东省交通厅管理。省交通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划,要求工厂停止生产吉普车和类似 “跃进” 的载货车,转而专注于柴油机货运车的研发和生产。为了支持工厂的转型,交通厅为他们提供了一辆匈牙利却贝尔车作为样品。
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以这辆车为参照,开始了红旗牌 5 吨载货车的仿制工作。在仿制过程中,他们充分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使用需求,对车辆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旗牌 5 吨载货车成功问世。它的诞生,标志着工厂在柴油机货运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也为满足国内日渐增长的货运需求做出了贡献 。
尽管红旗牌 5 吨载货车最终没有实现批量生产,吉普车和 2.5 吨黄河载货车的产量也相对有限,但这些早期的造车尝试,无疑为济南汽车制造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这些经验和人才,成为了工厂未来发展的重要财富,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 年,对于济南汽车制造厂来说,是充满迷茫与抉择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对各汽车生产厂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规划,一汽专注于 “解放”,南汽着力于 “跃进”,北汽投身于吉普车制造,而 15 吨车的生产计划则被安排在了武汉。济南汽车制造厂此前虽已在吉普车、2.5 吨和 5 吨载货车的制造上有所尝试,但产量有限,尚未形成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厂的未来发展趋势变得模糊不清,犹如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
此时,济南市领导提议济南汽车制造厂回归老本行,继续老老实实生产汽车配件。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了全厂上下的一致反对。工人们对汽车制造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们不甘心放弃之前的努力,重新再回到单纯生产配件的老路。厂长刘德惠深知工人们的想法,也明白工厂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富有经验和开拓精神的王子开 ,派他前往北京一机部,打听工厂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找新的机遇。
王子开肩负着全厂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到达北京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一机部,与相关领导做沟通。一机部的领导对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发展表示支持,鼓励他们继续在汽车制造领域探索。然而,规划部门的领导却给王子开带来了一个看似艰难的任务:“我们还有个 8 吨以上的重型车没人搞,想叫你们搞,但我们不放心。
你们这个厂不行,不具备条件,干不了。” 面对这样的质疑和否定,王子开心中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当场坚定地表示:“给我们吧,我们来干!” 尽管当时他对 8 吨车的详细情况一无所知,甚至都没见过 8 吨车的样子,但他凭借着对工厂的信心和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挑战。
为了进一步了解 8 吨车,第二天,王子开来到北京长安街,希望能亲眼目睹 8 吨车的模样。他在长安街上四处寻觅,终于在复兴门外的南礼士路口,看到了一辆漂亮的平头车,个头比普通车辆大很多。
他向旁边的人打听,得知这就是 8.5 吨的捷克进口车,也是规划处领导所说的 8 吨以上的车。这一刻,8 吨车在他心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他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车辆的外形、结构,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工厂造出属于自身个人的 8 吨重型卡车。
带着在北京的收获和决心,王子开火速回到厂里,向刘德惠厂长详细汇报了进京的情况。刘厂长听后,同样被王子开的决心所感染,他果断地拍板:“干!咱们就这么干!” 这一决定,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济南汽车制造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工厂正式开启了制造 8 吨重型卡车的征程,一场艰苦卓绝的造车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
确定了制造 8 吨重型卡车的目标后,济南汽车制造厂立即行动起来。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重重,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山。当时,国内的汽车制造技术还十分落后,工厂不仅缺乏制造重型卡车的技术和经验,生产设备也极其简陋,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勇敢的工人们,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决定迎难而上,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的造车之旅。
为了获取制造 8 吨重型卡车的技术资料,工厂费尽周折,终于得到了两辆进口的斯柯达 8 吨载重车 ,这两辆样车成为了他们造车的希望之光。一辆被小心翼翼地拆解,用于深入研究其内部结构和技术原理,供技术人员测绘画图;另一辆则被妥善保存,作为后续试制过程中的参照标准。
随后工厂用尽心思挑选了 30 多名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攻关小组。小组成员涵盖了所有的领域的专业人才,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技术员,他们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为造车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还有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他们带来了最新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各工种的八级老工人,他们技艺精湛,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力量 。
大家分工明确,紧密协作,有的专注于零件测绘,用最精细的测量工具,将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准确记录下来;有的负责画图,将测绘的数据转化为一张张详细的图纸,为后续的生产提供精确的指导;有的则进行技术分析,对每一个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
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土办法、穷办法来处理问题。大量的中小钢板件,他们就用榔头一锤一锤地敲出来,每一下敲击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期望;整个大梁长达 7.2 米,手工榔头根本没办法完成,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在沈阳的一次经验交流会上,得知了用大千斤顶压大梁的方法。
这一方法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黑暗,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他们迅速回到工厂,购置了 6 个大千斤顶,经过巧妙的改装,成功制作成了压弯设备 。这个看似简陋的设备,在后续的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黄河重卡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0年4月15日,我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仿制成功的照片)
经过长达 4 个半月的艰苦努力,1960 年 4 月 15 日,第一辆黄河牌 JN150 八吨载货汽车终于试制成功 。当这辆凝聚着全厂职工心血的汽车缓缓驶出车间时,现场瞬间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了,从确定目标到克服重重困难,再到最终成功试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黄河牌 JN150 八吨载货汽车的诞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重型汽车生产的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敲打出了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第一辆黄河重卡的诞生,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为了检验车辆的性能和质量,总工程师王子开亲自驾驶样车进行长途行驶试验。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是对车辆和团队的一次严峻考验。王子开深知这次试验的重要性,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这条未知的道路。
在试验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车辆的前梁突然断裂,弹簧也出现了损坏,这让王子开意识到,这款车还存在着诸多缺陷,有必要进行大量的改进和优化。每一次故障的出现,都像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但王子开没有气馁,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修理经验,亲自对车辆做维修。在维修的过程中,他仔仔细细地观察每一个零件的破损毁坏情况,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回到工厂后,王子开立即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将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向大家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汇报。他用生动的实例和自己的切身体会,让每一位员工都深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随后,工厂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质量普查和整改工作,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每一个零部件进行仔细检查,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为了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工厂决定对八吨载重汽车重新进行样品试制。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技术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升级。在配件方面,他们与国内多家优质供应商合作,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最优;在工艺上,他们一直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在设备方面,他们加大了对设备的投入,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自制了许多专用的组合机床,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的精度和质量。
1962 年,改进后的黄河重卡再次进行了 2.5 万公里的路试 。这一次,车辆的表现明显优于上一次,各项性能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王子开和他的小组成员们紧紧地盯着车辆的每一个数据,心中充满了期待。当车辆顺利完成路试,没再次出现任何重大故障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重型汽车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3 年 3 月,对于济南汽车制造厂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汽车局副局长胡亮亲自带队,组织了一个由 12 名汽车局专家和全国汽车行业专家代表组成的鉴定班子,来到济南对黄河 JN150 型 8 吨载货汽车进行鉴定 。
整个检验判定的过程持续了半个月,专家们对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评估,从动力性能到操控性能,从安全性能到舒适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这半个月里,王子开和他的小组成员们时刻保持着紧张和焦虑,他们深知这次鉴定的结果将直接决定黄河重卡的命运。
最终经过专家们的严格评审,黄河 JN150 型 8 吨载货汽车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成功通过了鉴定验收 。当这一条消息传来时,整个工厂都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相互拥抱,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
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为了这一刻,他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黄河重卡的成功鉴定,不仅标志着这款车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定型产品,能够直接进行批量生产,也代表着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从此,黄河重卡成为了中国重型汽车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版权所有:安博全站app下载官网|安博平台